
图源:上海电气


1. 电极-电解液界面电荷转移电阻
-
产生原因:电解液中的活性物质(如钒离子)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,电荷跨越电极/电解液界面的传递需要克服,形成电化学极化电阻。
图源:绿钒新能源
-
影响因素:
-
电极材料的催化活性(如碳毡的表面官能团修饰);
-
电解液流速与传质速率(低流速可能导致浓差极化加剧);
-
反应温度与离子扩散能力。
-
-
产生原因:电极材料(如石墨毡)与双极板(如石墨板或复合板)的物理接触不紧密时,电子传导路径受阻,形成接触电阻。
-
优化策略:
-
采用高导电性界面材料(如导电胶或金属涂层);
-
优化电堆组装压力,确保组件紧密贴合;
-
开发一体化电极-双极板结构(如3D打印集成设计)。
-
-
产生原因:离子交换膜(如全氟磺酸膜)对特定离子的选择性透过性会限制离子迁移速率,形成膜电阻。
图源:中和储能
-
降低方法:
-
使用低面电阻、高选择性的新型膜材料(如磺化聚芳醚酮);
-
优化膜厚度与孔隙结构,平衡离子传导率与机械强度;
-
通过表面改性减少膜污染(如防钒离子渗透涂层)。
-
-
产生原因:电解液在流道内分布不均匀时,局部区域反应物浓度不足或副产物堆积,引发传质极化电阻。
-
改进方向:
-
设计仿生流道(如蛇形、叉指状流场)以增强电解液分布均匀性;
-
采用多孔电极材料提升电解液渗透性;
-
结合计算流体力学(CFD)模拟优化流场结构。
-
典型的测量对象包含集流体+扩散层、板级材料、电极材料。
-
集流体+扩散层——接触电阻测量
测量对象:金属双极板+碳纸、石墨双极板+碳纸、泡沫镍+镀镍板、钛毡+镀镍板、粉末冶金钛片+镀层板
-
极板材料——四探针电阻率测量
测量对象:金属双极板、石墨极板、镀镍板、钛板
-
电极材料——变压缩率电阻测量
测量对象:碳毡、碳布
技术趋势:
-
开发高活性电极材料(如氮掺杂碳纳米管电极)降低电荷转移电阻;
-
引入纳米结构化界面层(如石墨烯涂层)提升电子/离子传导协同性;
-
智能运维:通过BMS实时监测内阻变化,动态调整电解液流量与温度。
